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打造五大“金课”: 线下“金课”、 线上“金课”、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虚拟仿真“金课”、 社会实践“金课”。为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学校将利用全校教育资源,以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为主导,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能力卓越的专业和师资力量,着力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 —“金课”。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建设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建设原则
按照“总体规划、分批建设、稳步推进、保证质量”的原则,进行“金课”课程建设。
以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双元共育,三环紧扣,四阶递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金课”课程。
(二)建设目标
“金课”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开展校级“金课”课程建设,是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龙头。我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前期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紧盯社会求,学以成才,学以致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加大教学过程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1-3年的努力,建设20门左右的校级“金课”课程,力争2门成为省级“金课”,1门成为国家级“金课”。
二、“金课”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金课”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校、院两级“金课”课程建设领导机构。校级“金课”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依托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担任,秘书长由教学事业部处长担任,成员由各二级学院院长或教学副院长担任,同时邀请部分专家教授、企业专家或专业带头人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办公室设在教学事业部。其职责是负责全校“金课”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
各二级学院成立“金课”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本学院“金课”课程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验收工作等。
三、“金课”课程建设的基本程序
(一)“金课”课程的建设内容
1.教师队伍建设。“金课”课程要由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授课和实践经验、成果显著的具备高级职称或“双师型”教师负责,通过“金课”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趋势。“金课”课程的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及时反映企业技术需求和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3.教材建设。“金课”课程应选用优秀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和实验实训指导书、系列参考书和铺助教材等构成的多元化教材体系。
4.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金课”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相关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实训手册、习题集、考试大纲、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开放,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5.实践教学建设。“金课”课程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开设综合性、实际应用性强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加强学生见习和跟岗实习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不断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6.课程特色的提炼与培育。“金课”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等方面精心研究、加以凝练,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7.教学效果的科学总结。“金课”课程负责人率领团队定期要对“金课”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总结,涉及到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教材建设,课程的教研科研成果(包括论文、研究项目),学生成绩提升和评价优秀度、就业率、竞赛奖、创新创业成绩、社会评价、职业资格证和技能证书等相关数据统计和描述升华,并得到学生的公认。
(二)“金课”课程的申报条件
1.申报的校级“金课”的课程必须是:开设面广、通用性强、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主干专业课,且连续开设二年以上。
2.课程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者是专业带头人,并且是双师素质教师。
3.课程建设过程中,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关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实训手册、习题集、考试大纲、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积累,可上网或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上网条件。
(三)“金课”课程的申报程序
1.“金课”课程由各二级学院组织有关教研室进行论证和申请;
2.每年5月10日前,课程负责人填写《四川科技职业学院“金课”课程立项申报书》(附件1),由各二级学院认真评审后提交至教学事业部;
3.教学事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各二级学院的课程建设申请进行初审;
4.初审通过的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经教学事业部审查后提交学校评审。
5.每年6月底前学校对初审后的课程建设申请进行评审,确定当年的校级“金课”课程建设项目。
(四)“金课”课程的过程管理
学校每学年度进行一次校级“金课”课程建设的立项申报工作,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本学院教师以课程组(至少应包括3名以上教师)为单位,如实填写《四川科技职业学院“金课”课程立项申报书》(附件1),经二级学院初审后上报教学事业部审核,最后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校级“金课”课程的名单。每学年度立项申报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5月10日,每年6月底前立项批复。
“金课”课程的建设、完成周期一般为两年。“金课”课程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金课”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金课”课程的责任人应根据国家“金课”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相关文件中各项评审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每学期进行自查,向二级学院“金课”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书面汇报材料,经领导小组审核评价后,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评价备查。学校每学年结合教学检查对“金课”课程进行检查,并召开“金课”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金课”课程建设情况。
(五)“金课”课程的验收
“金课”课程每学年度验收一次。凡经过建设,认为已基本达到条件的“金课”课程,按下列程序验收。
1.责任人填写《四川科技职业学院“金课”课程验收表》(附件2)提出验收申请,验收申请截止时间为当年的6月10日。
2.责任人将有关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实训手册、习题集、考试大纲、参考文献等提供给在线教育中心,并保证其在我校网站《“金课”课程建设》栏目正常开通运转,参评的课程还必须提供主讲教师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同时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金课”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参照国家“金课”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相关文件。
3.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要根据国家“金课”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相关文件,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学事业部。
4.教学事业部对“金课”课程建设工作每年进行阶段验收评价,课程负责人认真填写“课程建设工作年度自查报告书”;教学事业部组织2-3名专家对课程建设提出评审意见,审定通过;对建设效果较差,要求其限期改进,直至取消建设项目。被验收的“金课”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实训手册、习题集、考试大纲、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B、提供教学效果评价材料(学院举证材料,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网上提供学生评价材料)C、提供课程上网的网址(包括进入密码)。
5.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定结论与评定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
四、“金课”课程的奖励
对被评为校级优秀、合格的“金课”课程给予奖励,对优秀“金课”课程的负责人、任课教师可通报全校嘉奖,并作为晋升职称、职务或提薪的依据。对校级优秀“金课”课程优先推荐参加四川省高校“金课”课程和全国高校“金课”课程的评选。